数据准确性:消除光源、探测器、光路变化带来的系统性误差。
设备稳定性:通过检测并调整系统参数,保持长期稳定运行。
法规合规:在GLP/GMP、ISO等体系中,校准是定期必须进行的质量控制措施。
跨批次可比性:保证不同时间、不同批次实验结果的可比性。
Varioskan Flash的多模式检测依赖光学系统和电子信号处理系统。校准通过使用标准物质(已知光学特性)或内置参考模块,将实际测量值与标准值比较,计算偏差并调整系统参数,使测量结果接近真实值。
根据检测模式和维护需求,Varioskan Flash的校准可分为以下几类:
目的:确保单色器输出的实际波长与设定波长一致。
方法:使用波长校准滤光片或标准吸收体(如Holmium氧化物滤片),其在特定波长有已知吸收峰,检测这些峰位置来调整波长设定。
目的:保证吸光度读数与标准值一致。
方法:使用已知吸光度值的标准滤片或溶液(如NIST标准溶液),在多个波长下测量并调整吸光度计算系数。
目的:保证荧光检测的灵敏度与信号强度在标准范围。
方法:使用标准荧光溶液(如Quinine sulfate、Rhodamine B等)在指定激发/发射波长下测量,调整PMT增益与信号线性范围。
目的:确保化学发光模式下信号强度与参考值一致。
方法:使用已知发光强度的标准光源或发光参考液,检测并调整系统响应。
目的:补偿不同孔位液面高度差异带来的吸光度差异。
方法:使用标准板测定光程差异,系统自动计算补偿系数。
原厂校准套件:Thermo Scientific提供的Varioskan Flash专用校准板或滤光片。
标准溶液:
吸光度校准:NIST认证的中性密封液或钴盐溶液。
荧光校准:Quinine sulfate、Fluorescein等标准溶液。
发光校准:稳定发光参考液。
比色皿或标准孔板:用于盛放校准溶液,保证光程一致。
洁净工具:无尘布、去离子水、移液器等。
仪器预热
开机预热至少30分钟,使光源和电子系统达到稳定状态。
环境条件
保持室温稳定(20–25°C)、湿度适中,避免强光、灰尘、振动。
样品准备
按厂家说明准备或稀释标准溶液,避免气泡和杂质。
软件准备
打开SkanIt软件,进入“仪器维护”或“校准”模块。
将波长校准滤光片或标准吸收板放入样品仓。
在SkanIt软件中选择波长校准程序。
仪器会扫描指定波长范围(如200–800 nm),检测峰位。
软件与标准峰位比较,自动调整单色器设定。
将已知吸光度的标准滤片或溶液放入孔板或比色皿。
在指定波长(如230 nm、260 nm、340 nm、600 nm等)进行测量。
软件计算实际读数与标准值的差异,调整吸光度转换系数。
保存校准数据。
将标准荧光溶液加入孔板或比色皿。
设定激发/发射波长(如Fluorescein:Ex 485 nm/Em 520 nm)。
读取信号,调整PMT增益或灵敏度系数。
确认信号在标准范围内。
准备稳定的发光标准液。
在黑暗条件下进行测量。
系统比较实际值与标准值,调整响应参数。
在每个孔中加入固定体积的标准溶液。
测量吸光度并计算光程差异。
系统自动保存光程补偿系数,用于后续实验。
波长校准:每6–12个月。
吸光度校准:每3–6个月或高强度使用后。
荧光与发光校准:每3–6个月,或更换光源后。
光程校正:每次更换孔板类型或检测异常时。
保存校准报告,包括日期、操作者、校准标准、结果、偏差值。
建议打印并存档,或保存在实验室管理系统中。
使用厂家推荐的校准耗材,避免不匹配导致的偏差。
校准溶液需在有效期内,并在恒温条件下使用。
避免溶液溢出污染光学组件。
校准过程尽量减少环境光干扰。
校准完成后应立即进行一次实验测试,验证校准效果。
原因:标准材料污染或失效、光路受阻、软件设置错误。
解决:更换标准物质、清洁光路、检查程序设置。
原因:环境温度波动、样品质量问题、光源老化。
解决:稳定环境、检查样品、考虑更换光源。
原因:不同模式校准周期不一致。
解决:统一安排多模式的校准计划。
将校准纳入实验室SOP,并指定专人负责。
在LIMS系统中建立校准提醒与记录功能。
对高精度实验(如药物IC50测定)可在实验前进行快速校准。
定期对比不同仪器的测量结果,验证校准一致性。
Varioskan Flash的多模式检测优势只有在长期稳定、精确的校准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。通过定期进行波长、吸光度、荧光灵敏度、发光模式以及光程的校准,并结合完善的记录与质量管理,可以显著提升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。
科学合理的校准计划不仅是保证科研成果可信度的关键,也是满足实验室质量体系和法规要求的重要保障。
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