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ultiskan EX 是一款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、食品安全、临床检验等领域的多功能酶标仪,主要用于 96 孔或其他标准微孔板的吸光度测定(OD 值测量)。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 ELISA、酶活性检测、细胞增殖测定等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
性能测试的意义包括:
确认仪器处于出厂或维修后的最佳状态
检测光学与机械部件是否老化或损坏
验证读数的准确性、重复性与线性范围
满足 GLP/GMP 或 ISO 17025 等质量体系的定期验证要求
波长准确性:滤光片中心波长与标称值的偏差
波长重复性:同一滤光片在不同时间重复测量的波长稳定性
带宽:滤光片透光峰的半高宽度
光通量稳定性:光源输出强度的时间稳定性
准确度(Accuracy):测得的 OD 值与标准值的接近程度
精密度(Precision):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
线性度(Linearity):在一定浓度或 OD 范围内的线性拟合程度(相关系数 R²)
微孔板定位精度:读头在板面各位置的定位误差
摇匀功能:摇匀速度与幅度是否均匀稳定
进出板机构:装卸板顺畅性与定位准确性
软件与硬件之间的数据传输稳定性
数据导出与保存的完整性
室温 20–25 ℃,相对湿度 40–60%
避免强光直射与高粉尘环境
仪器放置平稳,远离振动源
确认光源工作正常,无闪烁或延迟点亮
检查滤光片切换机构运转平稳
检查微孔板托盘清洁无污渍
滤光片波长标准板:用于波长准确性测试
吸光度标准板:不同 OD 值的固态或液态标准
中性密封标准板:用于重复性测试
溶液标准曲线板:不同浓度的染料溶液(如重铬酸钾、钴离子溶液)
目的:验证所选波长的实际中心值与标称值的偏差
方法:
使用波长校准标准板
选择不同滤光片(如 405 nm、450 nm、492 nm、620 nm)进行测量
记录测得波长,与标称值比较
判定标准:偏差 ≤ ±2 nm 为合格
目的:验证同一滤光片在不同时间测得的波长一致性
方法:
在 1 天内测量同一波长 10 次
计算标准偏差(SD)
判定标准:SD ≤ 0.5 nm 为合格
目的:验证测量值与参考值的接近程度
方法:
使用已知 OD 值的标准板(如 0.2、0.8、2.0)
测量每一孔,计算平均值
与标准值比较,计算相对误差
判定标准:相对误差 ≤ ±1% 为合格
目的:验证同一条件下重复测量的稳定性
方法:
使用中性密封标准板(固定 OD 值)
在同一波长下测量 10 次
计算变异系数(CV%)
判定标准:CV% ≤ 0.5% 为合格
目的:验证在一定范围内 OD 值与浓度的线性关系
方法:
配制 6–8 个不同浓度的染料溶液(0–3.0 OD 范围)
分别在相应波长下测量
绘制浓度–OD 曲线,计算 R²
判定标准:R² ≥ 0.999 为合格
目的:验证不同孔位之间的读数差异
方法:
用同一溶液填充整板
在目标波长下测量
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异
判定标准:差异 ≤ ±0.005 OD 为合格
目的:验证光源输出的时间稳定性
方法:
固定使用一个中性标准板
每隔 10 分钟测量一次,持续 2 小时
计算最大波动
判定标准:波动 ≤ ±0.002 OD 为合格
进出板机构:连续装卸 20 次,检测是否卡顿
摇匀功能:加入有色液体,摇匀后检查混合均匀性
定位精度:检查读头在不同孔位是否对准中心
建立性能测试记录表,包含:
测试日期
操作人员
环境条件
测试方法与参数
测试结果与合格/不合格判定
对不合格项进行原因分析:
光源老化、滤光片污染 → 更换或清洁
机械部件磨损 → 校准或更换
软件通讯异常 → 检查驱动或升级
光学系统
每半年检查光源亮度,必要时更换灯泡
滤光片避免灰尘与指纹污染
机械系统
保持托盘与导轨清洁
定期检查进出板机构润滑状态
软件与数据
定期备份实验方法与数据文件
软件保持更新,确保通讯兼容性
环境控制
避免在高湿、高温或强振动环境下使用
使用防尘罩保护仪器
到货后应立即进行全套性能测试
对于光学性能不合格的,应优先更换光源与滤光片
对于机械故障,应先维修再进行性能验证
性能测试记录应归档,作为后续质控的参考基线
Multiskan EX 酶标仪的性能测试不仅是仪器维护的重要环节,也是保证实验结果科学性、可重复性和法规合规的基础。通过对光学、机械、数据处理等环节的系统检测,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措施延长设备寿命。在二手设备使用中,性能测试尤为关键,它直接决定了该设备能否满足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标准。
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