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洁前必须关闭电源并拔下电源线,防止触电或设备短路。
对光学系统操作时避免直视光源,尤其是紫外光。
佩戴一次性手套,防止手上的油脂或化学品污染设备。
使用柔软、不掉毛的无尘布或专用光学纸。
禁用硬毛刷、粗纤维布或金属工具,以免划伤表面。
使用中性、无腐蚀性的清洁剂,避免强酸、强碱或含氯溶剂。
根据污染部位和类型选择合适清洁方式,不盲目拆卸。
光学部件、样品舱、外壳应采用不同清洁策略。
清洁后需确保设备各部位干燥,防止潮湿引起光学性能下降或金属部件腐蚀。
对暴露在空气中的光学窗口、滤光元件,应避免长时间裸露,必要时加防尘盖。
无尘布、光学清洁纸
棉签(推荐低发尘医用或电子级)
中性清洁液(或 75% 乙醇)
蒸馏水或去离子水
小型吸尘器(带防静电功能)
软毛小刷
防静电手套
在无尘、通风良好的实验室进行。
环境湿度 40–60%,避免静电积累和灰尘吸附。
工作台表面清洁且铺设防滑垫。
用微湿无尘布蘸取少量中性清洁剂擦拭外壳表面,去除灰尘与污渍。
避免清洁液渗入面板缝隙和接口。
擦拭后用干布抛光,保持外观整洁。
打开样品舱门,移除微孔板、比色皿或其他容器。
用无尘布蘸少量 75% 乙醇轻轻擦拭舱内金属及塑料表面。
对于溢液造成的干涸残留,可用温水湿润棉签后清理,再用干棉签擦干。
若有异味,可用温和的实验室清洁剂稀释液擦拭,但要确保冲洗干净并完全干燥。
使用光学纸或专用镜头纸轻轻擦拭。
对顽固污渍,可用无水乙醇滴在光学纸上,单方向轻擦,避免画圈摩擦产生划痕。
清洁完成后观察光面应无划痕、无油膜、无指纹。
仅在需要时清洁,减少不必要接触。
用气吹或防静电吸尘器去除灰尘,不建议用湿布直接接触滤光片镀膜面。
若必须湿擦,应使用光学纸蘸高纯异丙醇单向擦拭。
取出适配器,用中性清洁液擦拭。
对金属部件可用无绒布加 75% 乙醇擦洗并晾干。
定期检查固定槽是否有积尘或化学残留,必要时用刷子清理。
使用吸尘器或压缩空气(低压、防静电)清除通风口灰尘。
保持散热通道畅通可防止过热影响测量稳定性。
建议每 3–6 个月进行一次深度清洁,包括样品舱内部、光学系统外围以及机械传动部件表面。
深度清洁可由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执行,确保不损伤内部组件。
对于可能接触酸碱溶液的部位,可在清洁后涂一层薄薄的防锈油(避免接触光学路径)。
实验中尽量使用带盖微孔板,减少气溶胶沉积。
光源更换或光学调整应由专业服务工程师进行。
光路内严禁随意插入异物,以免造成光学偏差。
防止污染源
使用前确保样品容器外壁干净,避免带液体进入舱内。
操作时佩戴手套,减少皮肤油脂附着。
溢液处理
一旦发生溢液,应立即停机清理,并用吸水纸吸除液体。
对腐蚀性溶液应先中和后清洁。
避免长时间闲置
长期不用时应盖上防尘罩,存放在干燥环境。
软件校准
清洁后可运行设备自检程序,确认光学和机械状态正常。
清洁项目 | 建议周期 | 执行人员 |
---|---|---|
外壳与面板擦拭 | 每周 | 用户 |
样品舱表面 | 每次实验后 | 用户 |
适配器与托架 | 每周或每次更换容器后 | 用户 |
光学窗口表面 | 每 1–2 个月 | 用户/技术员 |
滤光片表面检查 | 每 3 个月 | 技术员 |
散热通道灰尘清理 | 每 3–6 个月 | 用户/技术员 |
深度内部清洁 | 每 6–12 个月 | 赛默飞服务工程师 |
清洁后测量值波动
可能残留清洁液未干,需延长干燥时间。
检查光学窗口是否有划痕或油膜。
样品舱有异味
使用温水和中性清洁液彻底擦拭舱壁。
检查是否有长期残留的溢液或霉变。
光路信号减弱
检查光学窗口、滤光片是否有灰尘或指纹。
必要时联系技术支持进行光学系统维护。
适配器卡顿
检查导轨是否有颗粒物,必要时用干净棉签擦拭并轻涂润滑油(仅限非光学面)。
Varioskan Flash 是一台高精密的多模式酶标仪,清洁与保养直接关系到数据的准确性与设备的寿命。
通过遵循 安全、防损、按部位分方法、定期深度清洁 的原则,可以有效预防光学系统污染、机械部件磨损和检测误差的产生。
一个良好的清洁与维护习惯,不仅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,还能让实验室的检测结果始终保持高一致性和高可靠性。
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