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anoDrop Eight是赛默飞推出的一款高通量微量分光光度计,具有一次同时测量8个样品、样品体积低至12 μL、波长覆盖190850 nm的优势,被广泛用于核酸、蛋白及其他生物样品的检测。虽然该仪器具有高度自动化与简便化的操作流程,但作为精密光学设备,合理使用与维护仍然十分关键。掌握注意事项能够帮助实验人员减少误差、延长仪器寿命,并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重复性。
温度:保持在20~25℃,避免温度剧烈波动。
湿度:控制在60%以下,过高湿度可能导致光学器件受潮。
光照与震动:远离强光直射与震动源,避免外界干扰。
使用稳定电源,避免与高功率设备共用插座。
建议使用带稳压功能的电源插板,减少电压波动。
开机后等待3~5分钟预热,使氙闪光灯稳定。
检查检测平台是否洁净,无残留液滴或尘埃。
确认样品臂运转正常。
提前设置数据存储路径。
检查软件是否为最新版本,确保功能完整。
NanoDrop Eight检测范围广,但仍需保证样品浓度在检测区间内。
对于浓度过高的核酸或蛋白,应进行稀释。
样品体积需严格控制在1.5~2 μL,避免过多或不足。
避免使用含高浓度盐或有机溶剂的缓冲液,这些成分会在230 nm处产生干扰。
核酸样品推荐使用无RNA酶/无DNA酶水,蛋白样品推荐使用PBS或Tris缓冲液。
保证样品均一,无沉淀或絮状物。
检测前充分混匀,避免局部浓度差异。
上样时尽量避免产生气泡。
每次检测必须使用与样品一致的缓冲液作为空白,进行基线校正。
使用移液器吸取样品,避免吸头内残留气泡。
将液滴准确置于检测平台中央。
不要让液滴接触到平台边缘,以免影响光路。
液滴覆盖窗口后,应立即关闭样品臂,防止蒸发。
操作时力度适中,避免损伤平台。
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模式:
核酸模式(260 nm)
蛋白模式(280 nm或显色法)
OD600模式(细菌培养检测)
全光谱扫描模式(190~850 nm)
模式选择错误会导致结果不准确。
同时检测多个样品时,保持样品上样体积一致。
建议顺序操作,避免因等待过久导致液滴蒸发。
260/280比值:1.8左右为DNA纯净,约2.0为RNA纯净。
260/230比值:2.0~2.2为理想范围,低于此值可能有盐或有机物污染。
A280法:适合高纯度蛋白。
显色法:适合复杂体系,需要标准曲线。
光谱解读:若230 nm吸收过高,提示缓冲液成分干扰。
OD600值:用于判断细胞密度或细菌生长阶段。
样品需充分混匀,避免分层。
可用于未知样品或质量控制。
异常吸收峰提示可能存在杂质。
每次检测结束后,用无RNA酶水或70%乙醇清洁。
避免残留液滴干固在窗口上。
不可使用金属工具刮擦,以免划伤光学表面。
氙灯寿命较长,但需避免频繁开关机。
如发现光谱漂移,应进行校准或联系厂家维护。
定期备份数据,避免丢失。
建议实验室建立统一的数据命名与存档规范。
长期不用时,应断开电源,并用防尘罩覆盖。
保持环境干燥,避免光学部件受潮。
原因:样品蒸发、气泡、平台不干净。
经验:快速操作并保持平台清洁。
原因:缓冲液干扰或稀释不当。
经验:检查缓冲液成分,必要时更换。
原因:上样体积不一致或样品混匀不足。
经验:操作需规范,保持体积一致。
原因:样品纯度低或光路受污染。
经验:检查样品质量,必要时重新纯化。
每次实验前后,养成清洁检测平台的习惯。
样品检测尽量一次性完成,减少蒸发影响。
对重要样品重复检测三次,取平均值。
在科研工作中,保存完整光谱数据而非单一浓度值,便于后续分析与复查。
建立实验室标准操作流程,统一数据命名与记录格式。
NanoDrop Eight分光光度计以其快速、高效和灵敏的特点,在分子生物学实验中被广泛使用。然而,它是一台对操作细节极为敏感的精密仪器。使用者需在样品准备、上样操作、模式选择、数据解读和日常维护等环节严格遵循规范。通过总结和遵守上述注意事项,既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,也能延长仪器使用寿命,提升实验室整体运行效率。
杭州实了个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